6月10日,“向新 向绿 向未来 共建核美家园”媒体行团队从北京出发,跨越两千公里抵达四川宜宾,探访了此次活动的第二站——中核建中。这里,被誉为中国的“核电粮仓”,承载着为核电站锻造“中国芯”的重任。媒体团此行深入了解、见证了这家走过六十载光辉历程的老牌企业,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数字化转型为羽翼,在保障国家核能安全供应的赛道上奋力驰骋。
打造“华龙一号”的“中国芯”
核燃料元件,是核电站能量释放的核心载体,其性能直接关乎核电站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走进中核建中的展厅,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CF系列燃料组件。
“从‘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的首条元件生产线,到如今支撑‘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的CF3燃料组件,中核建中始终站在服务国家核能战略的最前沿。”中核建中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俞江向记者介绍。CF3燃料组件的研发,堪称“十年磨一剑”。团队攻克了复杂结构设计、高性能材料研制、精密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于2019年成功实现批量化、型谱化生产,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
这枚“中国芯”不仅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入选全国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和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除了CF系列燃料组件,自1990年成功为秦山一期核电站供给了300兆瓦首炉燃料元件起,中核建中已累计为国内外核电站提供了28000余组优质的核燃料元件,核燃料元件的足迹西至巴基斯坦,北到辽宁,南跨闽粤,东抵苏浙股牛配,涵盖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宁德、红沿河、福清、恰希玛、卡拉奇等国内外核电站,保障了国内外核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数字工厂让“核电粮食”生产看得见
步入中核建中的核心生产区域,想象中的重型机械轰鸣和人头攒动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安静运转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在一旁操作设备和电脑的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正在打造的‘数字工厂’。”中核建中高级工程师陈凯介绍道,通过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系统,“核粮”生产的每一步都变得清晰可控。
在中核建中,媒体团见证了核燃料元件制造理化检测系统(LIMS)的智能化运作。面对核燃料元件质量管控贯穿整个制造链条的严苛要求,该系统解决了行业长期痛点——科研检测没专用平台,数据像孤岛一样分散。
项目组创新开发“非物理连接”数据传输技术,如同为不同系统搭建“数字立交桥”,将200多个检测项目、250种物料、300种样品的数据汇入企业级“检测中台”。
媒体团还看到了另一项数字化成果——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打开系统界面,设备台账、运行状态、维护记录等数据实时呈现,如同为每台设备建立了“线上健康档案”。
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设备故障时需翻查纸质日志、询问操作人员、联系供应商的“望闻问切”模式。系统完整记录设备从采购到货、开箱验收、安装调试到日常维护、故障维修、大修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静态技术文件与动态运行记录的深度融合。更关键的是,系统通过与物资采购供应链、车间MES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的数据贯通,实现了“核燃料元件生产链条有多长,生产设备线上档案覆盖就有多广”的全面管控,让每台设备都成为保障生产的可靠伙伴。
数字时代的新“匠人”
“向新 向绿”的根基,在于人才。六十载薪火相传,中核建中厚植人才沃土,培育创新“匠魂”。
媒体团驻足于中核建中荣誉墙前,一个个奖项熠熠生辉:累计数十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以及省部级荣誉。他们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化身,在芯块压制、组件焊接等关键岗位上,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守护着核燃料元件的质量与安全,将经验沉淀为标准和规范。
这份“匠心”与“匠魂”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更显锋芒。在为漳州核电“华龙一号”首炉提供启动“火种”——核燃料组件和相关组件的任务中,中核建中团队面临着仅90天的工期挑战。面对全新堆型、无冗余空间的极限压力,这支由骨干组成的队伍迎难而上。在核岛深处逼仄的高空平台,脚下是波光晃眼的乏燃料池,中核建中的技能专家屏息凝神,安全带勒进肩膀,如同进行精密“外科手术”,将中子源棒毫厘不差地“喂”进反应堆的“心脏”。他们连续鏖战两天两夜,最终一次成功完成了这项关乎反应堆安全启动的关键任务,用硬实力和真功夫点燃了“华龙一号”的心脏。
随着时间的演进,如今新一代技术骨干不仅继承了这份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基因,更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将传统技艺与智能技术融合创新。通过数字化系统积累的生产大数据和经验反馈平台,知识得以高效沉淀和共享,加速了技能传承与工艺优化。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使中核建中在数字化转型中始终保持技术活力,为打造“本质安全、运行高效、绿色文明”的核工厂注入不竭动力。
向未来,是精神血脉的赓续与升华,是拥抱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不竭源泉。
离开中核建中时,阳光洒在现代化的厂区。厂房内,那些凝聚着创新智慧的核燃料元件,正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准备奔赴祖国各地的核电站。它们不仅为千家万户输送着清洁电力股牛配,更承载着中国核工业人“向新”求突破、“向绿”谋发展、“向未来”勇攀登的坚定信念。从中核控制的“神经中枢”到中核建中的“动力之源”,这条“向新 向绿 向未来”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