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恰逢北京大学127周年校庆,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254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如果因一起在校学生与校外人员的冲突事件,就对校外人员进校园进行严格的管理,如要预约、查看身份证件等,这将是开放校园的倒退。
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一再要求大学的图书馆、体育场馆要向社会开放,但社区居民要到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到阅览室看书,以及使用大学体育场馆,还存在现实障碍。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熊丙奇
责任编辑|钱炜
2025年7月1日,有网友发文称,6月30日晚,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跑步时被足球砸中头部,发现踢球者为校外两名小孩。该学生与踢球小孩的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因身体不适倒地牛股动力,小孩家长持续脚踹对方。最后该学生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治疗。随即,“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登上微博热搜。
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账号平安交大发布声明称:关于我校学生6月30日晚在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训练期间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事件,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依法调查处置。学校坚决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坚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声明还称,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校外来访人员校园文明行为管理和引导,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
这起事件之所以上热搜、引起关注,不只是因为发生在名校内,更因为涉及校园开放这个争议话题。有网友发帖称,“这就是校园开放的后果”,还有网友担心,在校学生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会导致好不容易开放的校园又进一步关上。
说到底,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偶发个案。要避免个案影响到大学校园的开放,需要依法处理冲突事件,不要把个案炒作到校外人员进校园,影响到学生人身安全这样的地步。当然,这起个案的发生,也对校园的有序开放提出更高要求。
1
被夸大的偶发冲突
就这起冲突事件看,是带有一定偶然性的。但因当事双方是在校大学生与校外人员,因此“话题度”拉满。有人站在大学生一边,认为家长“护犊子”不讲道理;也有人质疑大学生骂人,“素质不高”,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由于冲突发生在校园内,还有人质疑,学校开放校园,让外来人员进校,构成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的威胁,因此,这是开放校园带来的问题。而校方的通报,也传递了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尤其是加强外来人员进校管理的意思。
这是需要警惕的事件走向。近年来,我国社会舆论一直呼吁高校开放校园,让社区居民共享大学资源。从这起事件看,校外人员可以带孩子进校园,孩子可在学校操场上踢球,校园的开放程度是很高的,而且这也生动地体现了校园开放的价值。如果没有发生这起冲突,在校大学生和校外的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运动锻炼,这本应是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后的美好画面。
但是,大学对社会开放,也一直存在会增加校园不安全因素和安全管理压力、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潜在风险。不少高校学生及家长并不支持校园开放,认为校园应该首先保障大学生学习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站在自身立场、利益角度看问题。大学开放校园,就要在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在校生利益,与服务社会、允许社区居民共享校园资源之间做好平衡。
处理在校大学生与校外人员间的冲突事件,需要将个案与校园开放分开,不能仅因个案就影响到校园的开放。客观而言,随着校园开放,校外人员进校增多,包括可在操场上锻炼,这很可能出现个别冲突事件。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理性的态度是,对冲突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事实上,在校大学生之间,也会因为场地的使用等问题发生冲突,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而把冲突事件指向校园开放,则有将“冲突事件”夸大的倾向。针对冲突事件,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不宜就此收紧对社会的开放程度。如果因一起在校学生与校外人员的冲突事件,就对校外人员进校园进行严格的管理,如要预约、查看身份证件等,这将是开放校园的倒退。
2
建立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
透过这一事件,我们也要看到校园开放的复杂性。针对校园开放这个话题,我国有部分舆论就坚持认为公办大学必须开放,社会居民可自由进入校园。最好就像国外大学那样,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大学校园就融入在社区之中。但这是理想化的状态,也是对国外大学片面的了解。国外大学的开放也是因校而异的。如果学校在治安环境不好的地区,且校园本身就很拥挤,也是实行严格的进校管理的。而那些融入到社区中的学校,图书馆、宿舍楼,甚至体育馆也是有门禁的,社区居民无法随意进入。
还有部分人质疑,要求大学向社会开放,是慷在校大学生之慨,因为即便是公办大学,每个大学生上大学也是缴纳了学费的,并不是免费上大学。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只要在满足学生的需求之外,才能有限向社会开放。而且,由于我国社会存在的“名校情结”,以及大学所处的区域不同,也不适合对大学提出一样的开放要求,如清华北大在暑假不设限的开放,即便学生都已经放假,学校也难以承受。而一些地处偏僻区位的大学,即便允许社区居民自由出入,也没有多少外来人员进校。
回到这起冲突事件上,在当前的舆论场上,就有人把个案炒作为在校学生与校外人员的“对立”,以及把个案放大为校园开放的普遍问题。这是非理性的。对于冲突事件,要就事论事,理性处理。高校对社会开放的大方向不可逆转,应在坚持开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放后的校园安全管理。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的开放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一再要求大学的图书馆、体育场馆要向社会开放,但社区居民要到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到阅览室看书,以及使用大学体育场馆,还存在现实障碍。
大学要想做好开放校园这件事,就要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包括明确哪些地方不宜对外开放;哪些地方可以开放,但要分时段;哪些地方可免费开放,哪些地方需要适当收取使用费用等。如体育场馆的开放,就可分不同时段,且可收取适当费用,因为有的场馆本校学生使用都需要付费。
高校还可以与所在社区合作,还可引入第三方管理平台牛股动力,将可开放的高校资源、社区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给社区居民,并招募志愿者进行开放后的场馆管理、维护,形成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如此,才可实现大学校园的真正有序开放。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